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扶贫资产盘活调研团队以四川省为调研基点,在川东北部剑阁县、通江县、渠县等县以及川西少数民族自治州内多县对扶贫资产盘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不仅对扶贫资产的现状进行了了解,同时将资产带来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将优秀的盘活模式进行总结,用于后续推广应用。
通过团队调研,当前脱贫村仍面临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村内劳动力数量严重不足,年轻劳动力更是少之又少,许多村民都因年龄问题不得已回到村庄,因此,如何实现脱贫村的长效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来自于农村,而答案也在农村的实践中。
在川东北部的卫子镇卫子村,一个小小的扶贫加工车间的成立为解决当地发展问题贡献了不小的力量。该加工车间由老村委会改建而成,通过吸纳留守妇女务工,再将产品用过浙江的销售团队销往各地乃至海外。项目投入虽小,收益却十分可观,目前已将成本全部收回。在实地考察中,村支书热情地介绍着加工车间的成立为村集体带来的良好改变;在对车间的务工人员进行调查时,她们脸上更是洋溢着满意与幸福,其中一位女工表示:“我们现在不用专门到外面打工,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就能赚钱,而且多劳多得,和以前比好多了。”
除此之外,团队通过在各地调研,挖掘了扶贫资产盘活的多种模式与方法:在渠县合力镇石雁村,村集体通过招商引资将闲置的办公楼盘活,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难题;开江县回龙镇纸厂沟村变闲置的学校为烘干厂房,将大片的荒地改造为网红打卡点“皇菊花海”;凉山州喜德县鲁基乡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运作,农户和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设施租赁以及就业务工获得收益······
通过调研,团队走访到每一个扶贫资产的所在之处,亲眼目睹了资产的实际规模与使用情况。不论是连绵大山深处的养殖场,还是雪域高原中的水果产业;不论是田间小道还是陡峭山路,都留下了调研团队的脚印。通过与农户的交谈,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扶贫资产产生的效益是否惠及到村民;通过对村干部以及有关经营主体的访谈,我们了解到项目发展的完整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团队进一步会对调研中的案例进行详细撰写,总结扶贫资产盘活中的优秀模式与经验,进而进行推广应用,为解决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排行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