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助力广东乡村学校少年宫
2025年1月20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助力广东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践。此次活动旨在填补乡村学校科学课程的空白,扩大传统文化课程的宣传范围,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乡村教育与本土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科教乡韵”实践团队在支教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项目正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科学教育:启迪智慧,培育未来人才
在科学教育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2023年)》 。针对乡村小学普遍存在的科学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实践团充分利用贝雕资源,开展了以航天科技、物理启蒙、乡村探索为主题的科学教育课程。
近期,实践团队为学生们带来了“太阳能小车安装与实验”课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太阳能小车的组装技巧,还深入了解了太阳能的利用原理和相关物理知识。此外,“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涂色与成品制作”课程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在涂色过程中,他们学习了行星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
图为实践团成员授课过程
通过这些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充分培养了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掌握了基础科学知识与实验技能,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贝雕文化:传承艺术,雕刻历史记忆
在文化振兴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整合高校信息平台资源,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采用直播与视频记录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近期,实践团队以贝壳为文化象征,开展了贝雕文化宣传活动。贝雕文化作为岭南地区独有的传统技艺,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实践团队通过现场展示贝雕工艺、讲述贝雕文化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切领略到贝雕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之情 。
图为学生制作贝雕工艺品
在信息时代,传统贝雕文化既面临巨大挑战,也迎来发展机遇。项目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赋能贝雕文化,激发创新活力,促使其成为贝雕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
项目实施:稳步推进,落地创新蓝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预期成果丰富,包括科学教育基础调查问卷、贝雕文化宣传视频、科学教育系列课程等。在基本安排上,分为资源整合阶段、前期调研阶段、教学实践阶段、成果转化阶段。目前,项目已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实践团队正在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并通过拍摄视频、直播等方式记录和推广课程成果。
图为实践团调查汕尾印象馆贝雕展览拍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实施目标明确:一是培养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增强学生对贝雕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将乡村校园少年宫的科教与文化成果向周边及外界传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资源助力乡村教育与本土文化发展。
图为实践团拍摄贝雕文化宣传视频记录
未来展望:前瞻布局,共赴美好愿景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助力广东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施,为乡村学生点燃了科学梦想,让贝雕文化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太阳能小车的飞驰、八大行星的绚丽色彩、贝雕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乡村校园少年宫的课程资源,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学与文化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授课过程记录
让我们共同期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科教乡韵”实践团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与本土文化发展事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聚焦乡村教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让乡村孩子们在科学与文化的润泽下茁壮成长。
排行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