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随着人才的作用越加凸显,各个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断加大,要真正地留住人才,不能简单地靠“噱头”,柔性引才是破解引才难、留才难的有效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多些“实打实”的“硬杠杠”,避免出现“一柔到底”“一引了之”的现象。
立足实际,多些“硬范围”。柔性引才要聚焦破解“大网捕鱼重增量、鱼水混杂轻质量”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点单上菜”“量体裁衣”。要以当地经济发展实力、群众所盼为依据确定适合自身的引才范围、数量,树牢市场决定人才的理念,在摸清本地区产业结构、科技特色、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分类分层设置岗位,细化引进层次、学术标准和选聘条件,确保引进人才与地方发展项目精准匹配。要坚决破除“四唯”观念,对符合发展需求的人才“破格”入选,能够享受一系列政策“红利”,让更多合适的人才引到合适的位置上。
注重实效,多些“硬指标”。要避免“光打雷不下雨”式的造势引才,把作用发挥多少、获得收益多少作为衡量引才成果的评判标准。要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通过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科学掌握投入产出、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企业收益、群众获得等各项权重,客观评价人才的作用发挥情况,对实际效果不明显、“投入十分,回报一分”的,及时解除协议或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减少或停发经费。对成果多、贡献大、效益高的人才,要及时“点对点”给予鼓励支持,用好“结对帮扶”“人才入股”等后续手段,最大化激活柔性人才内生动力。
聚焦实用,多些“硬服务”。柔性引才要给足“面子”,更要做足“里子”,营造好拴心留才的“软环境”。要建立“保姆式”“店小二”服务机制,从感情上贴近人才、从细节上关心人才,解决好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后顾之忧”,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让柔性人才安心工作,营造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要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做优后续服务,为柔性人才搭建更多交流、合作、提升的空间平台,围绕本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做好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搭线人”,谋划更多适合柔性人才自身发展的政策,真正搭台子、铺路子,让人才有更多创业机会、有更大干事舞台。(兰剑园)
排行
焦点